(一)
拥着蓝天白云,我再一次走进蜂蜜人家。
蜂蜜人家无蜂蜜,也不在枣花荆花盛开的山上,而是在山清水秀的于庄村。
蜂蜜人家只有朴素的农家饭菜和清幽的休闲雅居。那休闲雅居冬暖夏凉,不用开空调,夜里能听到大山的空灵。
蜂蜜人家的名字好文静,是负责设计于庄蓝图的那些年轻人起的。
主人是于庄村民曹建平、乔志润夫妇,老曹一边跑车,一边在闲暇之余和老伴共同打理这个恬静的农家院,到现在也有两年多了。
我是看着蜂蜜人家“长大”的。为了改造宜居农家,主人已投入20多万元。
(二)
曾经无数次去过于庄,或徜徉在水边,或泛舟于湖上,或闲逛胡同,或寻访老院,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实在是太熟悉。
过去每次都是带朋友去,上级领导,亲戚朋友,新闻媒体,电大同学,台湾和北京学者,上海功夫熊猫,十五军老兵,香香美食摄制组,还有焦作、温县美食专家。
我热衷于为他们当义务导游,总要带他们去蜂蜜人家看看,因为曹建平开发农家院较早,竹墙竹篱笆很有特色,客人们由衷喜欢。
院子里的老农具、香桩,年轻人都没见过。孩子们最喜欢骑木马。
蜂蜜人家的客房门牌也很特别,谷雨、芒种、春分、小满,让人心仪。
前几天河南省民协主席程健君来,看到卫生间洗手的石槽,墙上镶嵌的酒瓶,卧室的山木棍衣架,精巧的楼梯竹墙,兴奋地拍摄了几张照片。
而这一次不同,我是去作客的,而且不带任何任务,纯粹静下心来吃饭的那种。目标就是蜂蜜人家,乔老板已经邀请几次了。
出行的心情很重要,于是邀二三好友,选择了一个天高云低的周末。
(三)
出门前就听说网红桥已经建好投用,一路上浮想联翩,猜想着它的样子。
走进桥口,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,才知道水平档次不低,于庄又增添了一处恢弘大气的欢乐水域。
双方对峙不时有人落水的晃荡桥,绳套里独行脚下软绵绵的儿童桥,一个个摇摆的秋千让人恐惧的悠悠桥,许多年轻人在体验刺激。
两边的围观者远比体验者要多,网红桥果然名不虚传。
游泳的人不少,让燥热的身心跳进夏日清凉,头脑或许就会清醒。
游人如织,村里村外停满了车辆。我估计,蜂蜜人家生意也不错。
(四)
那天的云很给力,如绽放的棉花一团团,就在头顶,好像随时会掉下来。
建平不在家,老板娘乔志润见我们来非常高兴,责问为何不提前打个招呼。
询问农家院经营情况,她说今天中午无客,下午焦作要来几家人,房屋已经订满。最近一段时间,来自北京、郑州等地的客人不少。
自谦不会做饭的老板娘三下五除二做了几道菜,土豆炖土鸡,洋葱炒肉片,红烧茄子,西红柿炒土鸡蛋,还有凉拌南瓜尖。
几道菜做得有模有样,红绿白黄颜色分明,老婆尝了几口,连连夸赞有大饭店的色香味道。
老板娘说:今晚不要走,尝尝咱家的晚餐早餐,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农家饭。
(五)
说好了不带公事,但还是突然想起省委组织部与省摄协摄影征稿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,忙拿起相机走进邻居曹有福书记家,匆匆拍了几个镜头。
于庄的变化既有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政策扶持,也有村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,大干苦干才成为旅游景点。
为了让客人能留下来,曹书记带头开农家院,“书记客栈”办得有声有色,调动了村民投资的积极性。这天书记家来了六七桌客人,还有几位东北的。
曹书记端了一道菜往雅间送,我想截住再拍几张照片,没有到被屋里有客人叫停,进屋看才知道是几位昔日同学。天下真小,走进山里还是撞见了老熟人。
蜂蜜人家的房后就是桃园,河东是蜜桃,河西是油桃。
看园的老板说10斤以上每斤2.5元,午饭后我们提着篮子采摘了十来斤,那蜜桃因天旱有点小,但尝尝真是蜜甜,手上的桃汁都粘手。
再见了山水于庄,这几天还会再来!